w88优德

媒体来风

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中心媒体来风

八百里秦川写传奇(上)

来源:w88优德传媒| 发布时间:2013-12-03 | 浏览量:

  ————华商传媒集团崛起探秘

  据说,吼一声秦腔,八百里秦川之气尽入胸怀。西安,一座诞生秦一统、唐盛世的千年古都,地域性格中的开放、自立、朴拙如同秦腔般萦绕在这个城市系统的方方面面,比如报业。《传媒》记者此行的目的地,距离西安古城墙含光门只有5分钟车程,5分钟后,华商报业的13年传奇,将w88优德从古都绵延的历史拉回到现代报业崛起的波澜壮阔之中。

  似乎很难相信,中国都市报的翘楚之一会出现在陕西——中国内陆腹地、西部欠发达地区。《华商报》以及以《华商报》为龙头组建的华商传媒集团,凭借“市场化”利器闯荡报业13年,冲破了“报业发达地区唯有北上广与沿海各省”这样的固有判断。事实上,这座古城赋予这份报纸的远非飘渺的历史优越感,它所提供的良性传媒生态环境是华商报业持续生长的土壤,也是w88优德探问的重点之一。

  当w88优德把华商报业放入坐标来观察,横看竖看,华商都堪称报业传奇。

  从亏损1000万,到年收入28. 2亿元、年利润3.8亿元从一张报纸,发展为运营7报5刊5网和15家公司的一个大型现代传媒企业从单一的报纸,扩展到杂志、网络、出版、投资、配送、印刷、会展、户外广告、DM等产品形态从30多名员工增加到15000人从西北一隅扩张到北京、天津、重庆、沈阳、长春和南非……这一切都是在13年中实现的。

  这是从华商自身一个维度,是坐标的纵向观察让w88优德再从另一个维度——坐标的横向来观察。全国已经成立的报业集团,几乎都是以党报为主,由都市报自行组建的传媒集团,华商是独此一家华商传媒集团的“旗舰”《华商报》2009年广告收入6.5亿,居全国前列,并且连续4届跻身全国都市报竞争力前4名。再找一个与西安同级城市来比较一下:哈尔滨常住人口989.86万,中心城区人口350万,2009年GDP 3258.1亿元西安常住人口843.46万人,中心城区人口300万,2009年GDP 2719.10亿元。同属二类城市,哈尔滨的都市报发展比较早,但至今,其最大的两家都市报2009年广告收入总和不到3.2亿元,仅相当于《华商报》的一半,相当于整个华商集团的11%。

  华商创造了奇迹,创造了辉煌。那么如此辉煌的跨越,是一些什么原因造就的?是一种什么力量在支撑?

  一、华商之路:百道雄关从头越

  “醒得早,跑得快”,当《传媒》记者探问华商成功秘诀之时,张富汉董事长这样回答。他说,在历史赋予同时代报纸同样的甚至更好的发展机遇之时,《华商报》只是较早地张开双眼寻找“市场化”变革的光明之路。但关于《华商报》的故事,却要从西安报业市场的另一份报纸说起……

  (一)命运打开了另一扇窗

  张富汉,行伍出身,1986年作为兰州军区某部的宣传干事曾穿梭在老山前线的枪林弹雨中刘东明,陕西军区现役军官。退伍之后,二人均转业到陕西日报社,1994年《三秦都市报》创刊之后,分任报社副主编与新闻部主任。他们新闻生涯的重大转折,源于对《华西都市报》席文举的一次取经。

  1995年,《华西都市报》凭借市场化的运作理念和全新的竞争策略开启了中国都市报之先河,也因此成为兄弟报社研习的样本。张富汉与刘东明怀抱将《三秦都市报》打造成真正意义上的都市报的理想入川求教,与席文举一席长谈后,《华西都市报》的市民生活报定位、强势新闻策划和敲门发行的市场举措等成为二人取回的“真经”。

  南橘北枳在都市报萌芽的时代,已然存在风险。但两人遇到的更大阻力却来自《三秦都市报》尚无法摆脱的体制窠臼。入川取经后的张富汉与刘东明将所得写成完整详尽的报社运营方案,虽然大多模仿《华西都市报》,但也有一些创新,最主要的是这是一份完全按照市场规则设计的方案。然而在1996年,一些传统党报尚无法接受这份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方案,几次运作都未达到预期目标。

  当命运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必定会打开另一扇窗。1988年创办的内刊《侨声时报》在1992年改名为《华商报》,经过几年发展,到1996年已是步履维艰。作为一份发行量不到两万份的小报,几年间的累计亏损已达上千万。陕西省新闻出版局与《华商报》主管主办单位陕西省侨联决定将其停办,无奈之下的《华商报》恳请再允许其运营一年,并在社会公开选聘总编辑。

  《华商报》创新改革的诚意,吸引了改革方案两次受挫的张富汉与刘东明,两人辞去《三秦都市报》的原有职务,放弃事业编制,带着整套运作方案来到危机中的《华商报》。双方一拍即合,两人组成新的班子,封存报社原有的20个事业编制,对报社进行整体改造。

  一张即将搅动西安报业市场的报纸开始了新生。

  (二)置之死地而后生

  或许,今天的有些西安人可能还会对1996年悬挂在中心城区南门的那张恭贺《西安晚报》广告收入突破1.2亿的通楼报纸广告有所记忆。然而,两年之后便好景不再,原因就是张富汉、刘东明用新方案打造出的《华商报》的冲击。

  从条件优越的省内大报《陕西日报》辞职,到发行量只有区区两万余份,亏损额高达上千万元的《华商报》,他们的1997年并不平静。拿到百万元启动资金后,张刘二人便对濒临绝境的《华商报》进行改版,采用完全市场化的体制机制重塑报纸,所有招聘人员的档案放入人才交流中心,允许其自由出入。

  当时那份方案的具体细节已经模糊,然而置身在13年前《华商报》的故纸中,却仍能感受到那份冠之以“市民化、市场化”的报纸散发出的与同城都市报迥异的气场。张富汉本人在参加一次演讲时曾说到要把报纸当做特殊商品经营,这一理念早在《华商报》创办之初就予以落实。新生的《华商报》在内容上多社会新闻、重视版式设计,曾是《陕西日报》摄影部主任的张富汉对图片的要求更是有名的严格。

  1998年夏,《华商报》经过几度扩版增期,已经出日报对开16版,图片需求量大大增加,张富汉明确提出了“大照片、短文章、醒目标题”的办报思路,其中“让图片新闻成为卖点”的崭新理念更是领先同城媒体。但是,每天一版一张4栏以上大图还是压得摄影记者们喘不过气来,时任副总编的刘东明在大会上宣布:“无论是谁,干不了就别干!”闯过最艰难的时期,一版每天一张大图片,成为《华商报》的风格,也成为《华商报》卖点之一。这样的故事在《华商报》早期的每个部门,都有大同小异的版本。

  与报纸内容建设匹配,面对传统报纸“二次销售”的盈利模式,在落实报纸发行和广告经营中,《华商报》率先在陕西报业市场推行“征订上门,投递到户”的自办发行模式,功不可没的“黄马甲”用短短一年时间完成了读者市场的扩张,期发量由原先的2万份迅速跃升至40多万份同时,报社广告经营坚持国际通行的全面代理制,报社不办广告公司,其广告部门只保留沟通渠道的功能,避免编辑、记者拉广告、吃回扣。

  1998年年底,《华商报》兑现了对主管部门的承诺,不仅弥补了十年间的上千万元亏空,还实现了500多万元的盈利。经过几年的发展,随着《华商报》的不断壮大与它在长春、沈阳、重庆三地跨地域办报的不断扩张,一改1998年前后西安报业市场的座次,由原先的末位取代《西安晚报》成为魁首,《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阳光报》被远远甩在身后。

  同时,《华商报》的出现也打破了陕西报业原有的僵化的市场,10年前陕西报纸的总体经营收入不到5个亿,到2009年已经达到17个亿,另外各报之间也没有发生其他城市曾经惨烈的报业恶战。某种程度上,《华商报》的出现激活扩大了陕西报业市场。

  一步领先万里遥。接受采访时张富汉说:《华商报》的成功只是在合适的时机做了合适的选择。然而,没有一套好的企业运行机制与符合新闻规律的办报实践,以及完整的企业文化建设,恐怕仅仅依靠时机与运气是难以实现的。(未完,待续)

  (摘自《传媒》作者: 杨驰原、彭 波、 徐 颉)

China Media Group,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898)6625 5636

办公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国兴大道15A号全球贸易之窗